影视作品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来源于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的先前知识或先前经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反应。电影作为影响最广的媒体之一,其产生与传播都与刻板印象密不可分。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相互建构。本文从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出发,探讨电影与刻板印象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世界电影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出在中国电影全球化的战略中,中国电影人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电影与刻板印象相互建构、相互影响。电影的创作者由于受国家文化、社会群体、个人成长经历等影响,会形成对特定人群一种较为固定的认知,即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一方面可以帮助电影创作者迅速找到某一群体的特征,通过这种特征来简化与观众的交流,另一方面创作者把这种刻板印象融入自己的电影中,进而影响观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这就形成了电影与刻板印象相互构建的过程,创作者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建构电影中关于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电影中的刻板印象又建构观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电影情节和思想的表现者,是塑造刻板印象的主要手段。观众会仔细揣摩人物角色,并使之成为刻板印象的载体。人物的身材是一个可以被立刻辨认出来的符号,当这个人物形象进入屏幕,他已经是被定义过的成品了。此外,身份职业、人物性格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外国电影中的中国人身材大多是中等身材,从事的职业大多是社会中下层的职业,因此中国人在很多外国人眼中就是身材不够魁梧、文化文明程度不高的形象。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常常通过人们所期待的效果达到某种目的,反映人们的知识需求、文化习惯等,这就是刻板印象对人们的审美和接受力的影响。电影中的画面和声音也和刻板印象有关。比如在某一个情境中,导演想要表现某种身份的人,那么与这种身份相关联的画面或声音就会在电影中不断被重复,以使观看者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个画面或声音和这个人物是有联系的。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如果是不正确的,就会导致观众对该人物形象或场景产生偏见,而这种偏见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很多电影中涉及中国的画面常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灯笼、旗袍、太极、舞龙舞狮等,再例如图17-1,当我们仔细看《大鱼海棠》中的人物形象时会发现,有的人物身上有一条飘着的带子,而这个形象正是传统文化中“仙人”的常见造型。
电影中的种种元素都制约与影响了一国的国家形象,比如创作者所选取的人物形象、职业、社会阶层、场景以及风俗习惯等,但这些素材并不一定真实反映该群体的全部社会状态,而可能是因为该群体的某些特征带有一些异国情调,与创作者本人的文化不同。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刻板印象会使人的认知不符合实际客观存在。因为即使在同一群体中,个体除了具有整体的文化属性外,还有个体的文化属性,这两种属性不是完全相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就容易导致观众通过电影对认识对象做出错误的评价和判断。因此,刻板印象容易造成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刻板印象掺杂了对某些社会群体,尤其是一些社会地位较低或相对弱势的群体的偏见,通过传播必然对大众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加大社会分歧和群体分化,这些都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的。”爱德华·萨义德在其1978年完成的《东方学》这本书中写道,19世纪时期,西方眼中观察到的东方是没有真实根据的,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就导致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文化和人民有一种巨大的偏见。西方文化对东方长期错误的刻板印象为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特别是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借口。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参与国际事务和活动,美国电影或欧洲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中国面孔开始逐渐出现在西方的银幕中。但是,“角色类型单一、地位轻微、形象负面等一系列局限也让我们看到在长期的隔膜与偏见中所形成的西方电影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并非轻易能够改变。”对此,中国电影人对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应具备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责任感,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导演应塑造多元化的中国面孔,重塑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随着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改善,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必会得到改善。
(17-1)
参考文献:
荆婧.试论中国元素在世界电影中的呈现[D].重庆:重庆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