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刻板印象


西游记中的刻板印象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魔小说。讲述了师徒四个西行求取真经的神话故事。在我们印象中,唐僧是一个善良仁爱的高僧,悟空是一个敢于斗争的齐天大圣,八戒是好吃懒做的。沙僧是吃苦耐劳的。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印象,他是否真实呢?我们再次走进《西游记》,去探讨刻板印象之下的真实人物。


首先,唐僧是一个善人吗?唐僧作为金蝉子的传世,自出生起就注定着不凡。对我们而言他就是一个善的化身,不管什么时候都彬彬有礼。尤其他的慈悲之心,即使对于想要打杀他的强盗他也不忍叫悟空杀死,反而是要劝他们向善。或许就是这种超越自己生死的善意,一直让我们忘记了唐僧也是一个普通人。可以说,唐僧是兼顾神性与人性的。他的懦弱,自私,固执是不可避免的。第三十六回中师徒四人入住镇海禅林寺时,唐僧生了一场大病,原著道:“你且扶我起来,取出我的纸、笔、墨,寺里借个砚台来使使……我要修一封书,并关文封在一处,你替我送上长安驾下,见太宗皇帝一面……臣僧稽首三顿首,万岁山呼拜圣君;文武两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闻: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难,何期半路有灾迍。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从可见其懦弱的一面。他作为人不可避免地要生病,但是他却由此失去了斗志。他向太宗许下三年取经回来的誓言,但是经历了数年的生生死死,他也厌倦了。而且他的怜悯之心是有差别的,对于杀人无数的强盗,他不断包容。但是对于失手打死强盗的悟空,他就坚决驱逐,不给悟空悔悟的机会。由此看来,他对他的大弟子悟空始终有一种戒备感,无论悟空多少次舍命相救。他有一种懒惰感,有一种敌视感。这些描写让他的形象更加的生动。我们总会受到刻板印象影响而忽略他们真实的全貌。


第二个刻板印象是对八戒的,他的缺点太过于明显,在师徒四人中格格不入,他聚集了几乎所有世俗人都会有的缺点,反映了普罗大众的劣根性。可以说,八戒是西游记中塑造最好的角色之一,他集合了人性,神性以及唐僧所不具备的妖性。他经历了多重的变化。从天庭的天蓬元帅,到下界的猪妖,在到最后得到升华的净坛使者。他的性格变化是有着深层原因的。虽然八戒八戒身上有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在取经路上仍然作出了很多贡献。他虽然好吃懒做,遇见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躲避,但是在别人的督促下,还是会尽职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当然猪八戒也有多次被妖怪捉拿的惨痛经历,他被绑起来后多半都是骂骂咧咧的状态,倒是从来没有求饶叛变过,可见在大是大非上面八戒是有清醒认知的。加入取经小队后,师徒几人路过七绝山时,被千年稀柿拦住了去路。开路这种臭气熏天的活悟空自然是不会伸手的,沙僧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后还是靠八戒变成猪形拱开了一条道路。相同的开路经历在八百里荆棘岭也有一次,八戒挥舞钉耙足足铲了两天两夜的路障。

对于角色的认知要全方面多方位,摆脱刻板印象,才能真正的读懂一篇名著。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