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刻板印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三国演义》的乱世中走出来 ,我们是否还还沉浸与蜀汉灭亡的悲壮,孙吴分崩的无奈,曹魏被篡的感慨。三国纷乱 最后却终结于司马夺权。从我自己的感受来看,深深触动我的是蜀汉的忠义之情。《三国演义》突出的便是一个“义”。吸引我们的也是豪杰的一腔抱负不得实现的悲壮。与此相对的,我们会厌恶曹操的奸诈与阴谋,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于乱世之治理,就应该用刘备所一直弘扬的仁义么?英雄的演义是否过于理想而缺乏真实感?
《三国演义》主要阐述着一种“尊刘抑曹”的观念,我们很容易带入其中。从刘备的视角去看天下豪杰纷争,难免给我们留下了刻板印象。刘备的仁德是胜于曹操的谋略的。但在乱世这草菅人命的背景下,仁义终不能获得成功。诸葛亮在《隆中对》言道,曹操用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经营三世,有地利之利:而刘备剩下的便是人和。但这人和于势单力薄的刘备并没有实际效果。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病危时拱手相让的荆州,刘备拒绝了。但后来却以各种理由租占荆州,从而为与东吴交恶奠定祸根。再到后来他攻取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时并没有丝毫犹豫。刘备也有一颗称霸称雄之心,并不是我们所想的用仁德得天下。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新野撤退时,刘备贴出告示,说到: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不可自误四个字带有一种强烈的威胁性,解释这四个字很简单,如果追随我,我有很多士兵保护你们的安全,可是留在城中,后果自负。不追随刘备,要留下来或是自己逃走,这就是你们自误。可是曹操并没有屠城残害百姓,相反,他是积极的安抚百姓。民众不信任曹操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不遵从封建等级秩序,视他为“汉贼”。曹操有很好的政治治理能力,正是他自谓:若没有我曹操,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确实心狠手辣,但在乱世,需要的不是名声,是政治视野,是才能与谋略。我们总是认为刘备就应该赢,曹操作为反派就应该输。赤壁之战如此出名,其一是他的规模性,其二是它遏制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正义战胜邪恶。是仁义之师胜过奸诈之人。可如果曹操早就统一天下,或许黎民百姓能够获得更加安定的生活。曹操也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宛城之战中,张绣杀死了他的儿子和侄子,但他最后依旧接受了张绣的投降,甚至封他为侯。与此相对,东吴擒杀了关羽之后,刘备便不顾一切的出兵,使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都想成为刘备那样的仁德之人,这是《三国演义》带给我们刻板印象。但我们日渐深入的阅读,我会更加钦佩曹操的为人。腹有谋虑而眼光长远,奸雄之名行于世而能胸怀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