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新闻往往很容易让受众对某类群体形成刻板印象。当媒体报道中与某些职业、性别、年龄等关键词相关时,新闻内容往往难以跳脱出相似的情节与叙事框架,导致受众对被报道群体脸谱化、标签化。刻板印象会深刻影响人们现有的认知结构,例如,受众在多次接收到媒体对某一职业的报道之后,当他们在看到这一职业群体时,会忽略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形成应激反应,以偏概全,先入为主地对这一职业群体“定性”,这种带着偏见的判断,将会形成强大而有偏差的舆论。
刻板印象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媒体对该类事件的反复多次报道以女大学生失踪案为例,他们很容易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从2014年后,类似“女大学生被害”的新闻屡见不鲜,因其所带来的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广受关注的“敏感事件”。一时之间,关于“女大学生”的话题被媒体作为头版头条,常常见诸于报道。类似事件的高频传播,便形成了公众对于此类事件的认知规律。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思想和认知变得懒惰。手中在接收到新闻信息的暗示时,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就会在第一时间对所接触的对象作出一些简单的、常识性的判断。因为这种认知惰性造成的刻板印象比比皆是,职业身份、年龄、性别、种族等等,都能成为刻板印象的源头,而且刻板印象还常常成为网络键盘侠诋毁别人的借口和理由。受众习惯了这种所谓的联想,所以在看到某个关键词就自动联系到脑海中与之相关的行为,最大限度的节省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精力。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今日头条为首的新闻客户端攻占了人们的移动终端。这些客户端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后台对用户的浏览记录、兴趣爱好、新闻评论等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后对用户进行精准的新闻推送。以今日头条为例,如图16-1,它就是一个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推送的新闻资讯平台。用户的浏览记录会成为今日头条的“第一参照物”,根据浏览记录,今日头条后台进行算法推荐,猜测你的喜好,向你推荐你需要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当你在此类客户端上点开看到了关于某种群体的负面新闻时,客户端已经将你的浏览行为进行了记录,当以后再出现此类新闻时,新闻平台会自动推送给你,你可能会再次浏览,就算你没有点开看此类新闻,它的标题也会时不时的映入你的眼帘,在无意识中你对某些群体就形成了刻板印象。
(16-1)
参考文献:
高雅,刻板印象与媒体传播[J],智库时代,2018(48)